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报业协会专题推介南阳日报社城市形象传播创新实践 “早安南阳” 今古芳华一帧中

时间:2025-07-28 08:14:00

7月25日,河南报业协会以《“早安南阳”,今古芳华一帧中》为题,通过微信平台专题推介了南阳日报社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今日本报全文刊发。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卧龙岗的青砖黛瓦,当医圣祠的晨钟与短视频的问候声同时响起,南阳日报社的“早安南阳”系列短视频已成为千万南阳人打开新一天的情感仪式。自2024年11月推出以来,该系列短视频以270多期精品内容、全平台过5000万浏览量的传播实效,为地方党媒探索城市形象轻量化传播提供了鲜活样本。

初心:锚定城市传播的价值坐标

地方党媒的核心使命,在于构建城市与公众的情感联结,让地域文化基因在传播中实现代际传承。“早安南阳”的诞生,正是源于对这一使命的深刻践行。它既是回应市委、市政府“提升南阳知名度美誉度”的政治任务,更是满足全市人民“看见家乡之美”的情感需求。

在新媒体重构传播生态的背景下,传统党媒的单向宣传模式已难以适应公众对城市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早安南阳”以“清晨第一缕问候”的定位,将宏大的城市叙事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从老界岭的雾凇到花洲书院的初雪,从赊店书会的非遗展演到窝子面摊的市井烟火,用10~30秒的轻量化内容,搭建起公众与城市的日常对话通道。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党媒从“宣传者”到“陪伴者”的角色重构,让城市形象传播从严肃的政策解读,回归到充满温度的情感共鸣。

机制:构建全链条的精品生产体系

爆款内容的持续输出,离不开系统化机制的支撑。“早安南阳”的成功,得益于南阳日报社构建的“三位一体”运营体系,实现了从素材生产到成品传播的全流程质量管控。

组织保障上,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设立为项目注入了顶层推动力。报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协调,6名骨干采编人员组成创作团队,形成“一把手抓总、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这种“高位推动+专业执行”的模式,既确保了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又保障了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为激活内部创造力,报社建立“计分计酬”激励机制,时政报道中心、政务新媒台、摄影部、文旅部等多部门联动供稿,让每个科室都成为内容生产的“源头活水”。

内容生产环节,“精准选题+多元素材”的组合策略破解了地方短视频“题材同质化”难题。团队将全年内容规划为“二十四节气”“仲景之光”“食在南阳”等八大主题,既紧扣南阳“医圣故里”“山水名城”的地域特质,又呼应季节时令与城市中心工作。素材来源采用“内外双循环”模式:对内整合报社多部门采编力量,记者足迹遍布13个县市区,徒步30里山路记录南阳山水、凌晨蹲点拍摄市井烟火成为常态;对外联动市县相关单位与行业协会,通过发布视频模板、培训拍摄技能,将社会力量转化为内容生产的“生力军”。

质量管控上,“三审三校+终审把关”的机制为内容精准度上了“双保险”。每周策划会聚焦选题打磨,每日审核覆盖画面、文字、配乐等细节,重要作品由市委宣传部领导逐一审定,确保每帧画面都经得起推敲。这种“精雕细琢”的态度,让“早安南阳”从简单的问候视频,升级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城市名片。

声量:从本土共鸣到破圈传播的影响力实践

传播力的本质是穿透力——既能抵达本地受众的日常生活,又能跨越地域边界引发广泛认同。“早安南阳”的影响力,正体现在这种“双圈层”传播的实效中。

在本土层面,它构建了城市认同的“情感锚点”。南阳市民将其视为“清晨标配”,留言区满是“原来家乡这么美”的感叹;外地游客因“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中线渠首”等作品专程到访,带动了文旅消费的转化。这种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行动的传导,印证了优质内容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作用。更深远的是,它让市民在每日问候中强化了对家乡的归属感,让“爱南阳”从抽象口号变为具体情感。

在外部传播维度,它实现了地域文化的“破圈输出”。南阳日报视频号吸引英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海外华人关注,留言区成为游子寄托乡愁的平台;单条最高28万次的播放量,让南阳的山水人文跨越省界,进入全国公众视野。这种“小切口讲大故事”的方式,避免了城市宣传的“自说自话”,用非遗技艺的特写、节气诗词的意境,让外界读懂南阳的文化底蕴。

从传播数据看,全平台超5000万浏览量的背后,是传播逻辑的创新:以“美景+祝福”的轻量化形式降低接受门槛,用AI技术提升制作效率,借多平台分发扩大覆盖范围。这种“内容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渠道多元化”的组合拳,让党媒的城市宣传摆脱了刻板印象,实现了“主流价值的柔性传播”。

进阶:在守正创新中拓展传播边界

城市形象传播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在坚守内核的同时不断迭代升级。“早安南阳”的下一步,正朝着“出精品、出爆品”的目标探索更深层次的突破。

创意升级将成为内容突破的关键。团队计划深化主题策划,在“二十四节气”等经典IP基础上,挖掘“仲景文化”“三国故事”等更具辨识度的地域符号,用“风雅南阳”“宛美山河”等系列构建内容矩阵。技术赋能是另一个发力点,借鉴央媒经验引入AI动画、虚拟场景等技术,尝试用新形态激活Nanyangsmile等衍生账号,让传统题材焕发新活力。

生态构建是扩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加强与市县单位、行业协会的联动,建立“素材共享池”,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作;对接文旅、商务等部门,推动内容与产业的融合,实现“宣传即服务”的价值延伸。机制优化则为长效发展提供保障,常态化交流、定期评比等制度的完善,将让“小视频”持续释放“大能量”。

从“早安南阳”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党媒转型的清晰路径:以情感为纽带重构与公众的连接,以机制为支撑保障内容品质,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传播边界。这不仅是一个短视频栏目的成功,更是党媒在新媒体时代坚守初心、拥抱变化的生动注脚。当镜头对准城市的每一处细节,当问候传递着对家乡的热爱,地方党媒的价值,正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愈发清晰。

全媒体记者 王笑荷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