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一中一班主任因三名学生未按建议填报清华北大志愿,愤而解散班级微信群聊,并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私填报热门专业”“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化整为零”,引发舆论哗然。
校方通报证实事件存在,称该名老师已深刻检讨并道歉,三名学生最终按自身意愿完成志愿填报。此事表面上看是教师情绪失控的个案,背后却折射出学校志愿填报中根深蒂固的名校崇拜,与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漠视。

瑞昌一中就此事发布的情况说明。图/瑞昌一中官微
这一事件暴露出的核心矛盾,在于教育者将“清北录取率”这一功利化指标凌驾于学生真实需求之上。涉事教师在群聊中痛斥学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将个人职业规划贬斥为对师长期待的背叛。“清北”二字在此已异化为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尺,学生理性权衡专业前景的自主决策,反而被视作对集体荣誉的伤害,这种评价逻辑无疑是扭曲的。
应当看到,老师对于学生填报清北的要求并非其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考核压力下生存焦虑的结果,是整个社会评价体系下的结果。在地方教育政绩榜上,清北录取率是堪比GDP的核心指标,而对于一所高中而言,清北录取率更是吸引力和影响力惊人的广告。尽管政策要求破除“唯升学率”顽疾,但地方仍将清北率视为“教育GDP”。教师沦为“清北KPI执行者”,学生则被异化为政绩工具。
“名校执念”遮蔽了志愿填报的本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个性化决策。此次风波中,三名学生放弃清北光环,转投他校热门专业的选择,恰恰体现了对自身职业路径的清醒认知。教育者本应为其独立判断喝彩,而非以“感情绑架”施压。
正如网友犀利指出:“老师唯一成功的是教出了三名有主见的学生!”志愿填报权作为学生发展自主权的核心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教育者的敬畏而非践踏。当“名校滤镜”遭遇就业市场的冰水,学生的务实选择何错之有?
破除名校迷思,需从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源转向。瑞昌一中在通报中强调“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志愿填报”“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这一纠偏姿态值得肯定。但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摒弃以清北率为核心的学校排名竞争,转而建立以学生长远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教育者的荣耀,应在于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勇于负责的个体,而非批量生产名校标签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社会真正放下对名校图腾的执念,当教育者尊重每一份独立思考的志愿表时,“班主任教育的失败”之叹方能转化为“育人初心”的回归。志愿填报的终点不是榜单上的虚名,而是每个年轻人都能在热爱与理性交织的土壤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九派新闻记者 闫华阳
编辑 王佳箐 任卓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