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山小伙冯勃淞在央视挑战“小面包大馅”。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冯勃淞为记者演示和面、包馅过程。

冯勃淞挑战“小面包大馅”绝技。
50克的面团包进一斤的肉馅?你说多少?50克和500+克?咋可能?谁信啊!嗯,我也不信。央视主持人也不信。屏幕前的观众也不信。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这位把小小面团“玩儿”成奇迹、“玩儿”上央视的“魔术师”,正是咱辽宁鞍山海城的馅饼传承人、00后的小伙儿——冯勃淞。
小面团包大馅儿 越包越“离谱”
在走上央视的大屏幕之前,冯勃淞的“小面包大馅儿”已经在视频平台上引发过一波热度。他挑战成功用47克面团包657克馅儿的纸皮馅饼视频仅点赞就获得了218.8万。
每个看到视频的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刚开始我以为他想在这堆肉馅儿里包一块面剂子……”
还有网友发出灵魂质疑和“离谱要求”,而且“离谱”得理直气壮,“你敢这么包,我就敢这么提啊!”
“我明天要回家,你可以把我的人包回家吗?”“老板,我想包个三室两厅,麻烦帮我包一下。”
央视CCTV2《回家吃饭》栏目组的编导,也正是刷到了冯勃淞的这些挑战“小面包大馅儿”的神奇视频,才向他发出了录制节目的邀请。
00后的他
8岁师从太爷爷开始“玩面团”
当然,央视编导找到冯勃淞时,第一句话问的也是:“是真的吗?”“录节目时能成功吗?”
23岁的冯勃淞从头到尾风轻云淡,没问题!指定行!必须的!底气来自于他16年的“厨龄”。
冯勃淞的家在辽宁鞍山海城。
这里正是著名的“海城牛庄馅饼”的发源地,海城馅饼的特色正是皮薄馅大、外焦里嫩,皮薄得“像两张纸”,所以也有“纸皮馅饼”的美称。
冯勃淞的太爷爷正掌握着制作“纸皮馅饼”的独门秘籍。他8岁时,太爷爷手把手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冯勃淞和他的哥哥。
“别的小孩儿都在鼓捣玩具挖沙子的时候,我就开始鼓捣面团了。”
日复一日的学习、练习中,冯勃淞也在小小的面团中发掘了无限的乐趣。
等到自己开店经营,面对食客时,冯勃淞在完成传承的同时,更加意识到了创新的力量。
面馅比最大挑战
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央视录制节目的那天,冯勃淞挑战成功了用47克面团包进657克馅儿的“超级纸皮馅饼”。而在日常的练习中,他还曾挑战过反差更大的40克面团包650克馅儿的纸皮馅饼。现在,他已经准备将该项挑战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到想做这个“小面包大馅儿”的挑战,灵感也是来自于食客。
“有一天,一个客人说这馅饼薄啊,这得吃六七个才能吃饱,问有没有大点的,就和我像开玩笑似地说要买大号的。我就说有,然后客人也真要,我就试着给他整了一个特大号的!就这样开始挑战弄小面团包大馅儿了!”冯勃淞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年轻,所以乐于开拓新事物,也不怕可能的失败,“试试呗,我相信自己的手艺!”年轻的心和传统的美食相碰撞,生成了更美味的化学反应。别人包馅饼怕露馅,他偏要挑战极限,和面的韧劲、调馅的抱团、火候的拿捏,全是冯勃淞十几年练出的真功夫。
老一辈儿的香
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电视屏幕上,冯勃淞手中一丁点儿大的小面皮转眼被塞成圆鼓鼓的“小面包”,薄如纸的皮裹着满满馅料却不见丝毫破裂。下锅烙制时,金黄面皮在鏊子上鼓起小泡,滋滋冒油的声响里,鲜香顺着热气弥漫开来。“这哪是馅饼啊,是把海城的烟火气全包进去了!”央视主持人举着半块馅饼连连赞叹。这样的效果,也正是冯勃淞作为一个00后的传统美食传承人一直在追求和传承的。
“海城馅饼这个产品历史很久了,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产品 都是需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的客户群体去有所改变的。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思维去做,需要符合现在人们的口味等,才能把海城馅饼这个品牌做下去。”冯勃淞告诉记者,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他对于传统美食事业的理解。“咱海城的味道,得让更多人尝到;咱老祖宗的手艺,得一代代香下去。”
手艺好、唠嗑有意思、东北话特亲切,冯勃淞连着录制了三期《回家吃饭》的节目,除了小面包大馅儿,后续还有夏日小海鲜、东北麻辣串,这些带着分外亲切的东北烟火气的食物,隔着屏幕,感染了无数人。
囿于厨房,山川与海
餐饮业是勤业,特别是馅饼这样的快餐型,更是辛苦。00后的冯勃淞才23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他却独钟情于小小的面案、灶台之间。
当然,冯勃淞的心并不会局限于小厨房之间。社交平台上,总计40万+的粉丝追着冯勃淞的视频看他揉面调馅,听他传授“面要醒到能弹起来,馅要朝一个方向搅才抱团”的秘诀;线上课堂里,2000多名全国学员跟着学“小面包大馅”的秘诀。老手艺得活起来,才能香遍全国,冯勃淞边教手艺边琢磨创新,让非遗技艺接上了互联网的地气。
在23岁的冯勃淞眼中,厨房里,有山川河海,更有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本报首席记者 王晓倩 记者 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