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李昌林)8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为破解基层报表多、重复报、多头报的负担,湖北枣阳市探索推进“一套表”改革。在权责清晰的基础上,对上级无明确要求、属临时摊派的表格,一律取消;对同一部门反复下发却类别一致的表格,进行物理整合;对信息交叉的表格,取报表信息最大公约数,明确牵头部门,其余部门信息互享。改革后,镇村年度报表数量从341项减至41项,其中村级减至19项。
统计报表是多层级部门间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是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重要数据支撑。然而,现实中职责不清、边界不明等因素,导致的数据采集繁杂、报表重复填报,形成沉重的“报表负担”。这不仅极大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更挤压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宝贵时间。切实减少报表“数量多、条线多、反复填、耗时多”的痛点,是推动工作、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迫切需要。
报表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某些部门误将报表数量等同于工作成效,盲目追求“留痕”;加上部门间系统不畅,致使同一数据多头采集;还有过度依赖台账报表的考核方式,也催生了形式主义。为基层真减负,必须坚决贯彻中央为基层减负精神,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减表赋能。
建立健全“减表”机制。各地应对下发给基层的报表进行全面删繁就简、梳理整合,厘清权责边界,建立报表“负面清单”,推行部门联审备案制度,严格把控新增报表,遏制报表泛滥源头,实行基层报表应减尽减。应依托政务平台,开发智能填报系统,搭建基层数据中枢,推动报表统一入口、规范填报、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共享成果,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促进各部门数据互联互通。通过重塑工作流程、强化数字赋能,推行更规范、更简便、更智能“一套表”,将基层干部从收集数据、填报表格的泥淖中解脱出来,达成减报表、减时间、减人员,增数据质量、增工作效能、增群众获得感的效应,使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增加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为基层减少报表负担,是一场上下同欲、持续深化的减负行动。各地应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解决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重表面不重实质、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等深层问题。不断强化党性修养,站稳人民立场,崇尚真抓实干,勇于担负守土之职、为民之责,摒弃私心杂念和个人功利,轻“奖杯”重“口碑”,去“虚功”务“实效”。坚持把初心和使命镌刻于心、落实于行,努力锻造“实”的工作作风,自觉摒弃无用功、低效功、重复功,纠正“数字炫绩”观念,不好大喜功、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台账报表的“减法”。同时,要重构考评体系,增加群众满意度的权重,检查考评基层工作,要少看台账报表、多看实绩实效。上下同心,自觉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干家,踏踏实实谋实招、求实效、促发展,兢兢业业抓治理、抓服务、保和谐。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基层减少报表负担,还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亟须基层干部内外兼修,练就“数智减负”本领。基层干部应向内使劲,加快知识更新,增强数据意识,提升数字素养和运用数据开展工作的能力。结合基层新问题新需求,通过数字治理改革,实现更大范围资源要素重组、治理机制更新、治理流程再造,实现数据流与业务流的深度融合,从技术上减少重复填报,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基层真减负”。在服务群众上做“加法”、工作效能上做“乘法”,以新技术助力基层治理和服务提质增效。
为基层减少报表负担,绝非减少责任、减轻担当、减低标准,而是为实干腾挪空间的加法。其核心在于破除形式主义桎梏,将基层干部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减出的时间和精力转化为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动力。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察实情、解民忧、谋发展,真心实意对老百姓负责,尽心竭力为群众做事。